为了提高农村适龄男青年的结婚率,不少地方出台了媒人奖励办法(俗称“红娘奖”),单就广东而言,就有湛江吴川塘尾街道高杨社区、吴川长岐镇顿流村岭头自然村、茂名电白区旦场镇青福村、河源龙川县铁场镇铁东村、信宜市水口镇横槎茶村、信宜市玉都街道旺同村先后发布了《关于xx村对本村男青年介绍配偶的媒人的激励办法》,具体操作是凡给本村35岁以上男性未婚青年介绍配偶并最终登记结婚的媒人,村小组给予1000元介绍费予以奖励。
据悉,这一办法在部分地区推行了一年有余,但成功申领“红娘奖”的红娘们少之又少,“千元奖励”基本上无人问津。
如实说,这一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道理很简单,本地红娘大概掌握了本地未婚单身男女青年的数量,部分人或许还对男女双方的家庭情况有所知晓。但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广大男女青年大概率常年在城里打工,仅靠“你们都是单身”“你们还是难得的老乡”等进行游说,当然不必然引致“你们很合适”“你们可以处朋友”“你们可以考虑结婚”。毕竟,当下的年轻人(无论男女)早已不是“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或包办”的一代,没看对眼,话不投机半句多,见面就是尴尬或煎熬的男男女女,比比皆是。至于那些外地红娘,说实话,难以排除耍嘴皮子或夸大其词的红娘,当事人很难做到完全知道或深入知晓对方的底细,可信度整体低,甚至存在骗取“红娘奖”的嫌疑。
从前,农村单身汉多,最重要原因是经济上相对贫困,没有那么多钱支付金额不菲的彩礼钱,这在部分地区尤其内陆乡村地区至今广泛存在,但在广东地区,我感觉钱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广东农村结婚彩礼整体偏低,绝大部分地区三五万足矣,十万算是顶天了。困扰广东农村地区单身汉们的,最主要是年轻人的认知与观念。
“本质上,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包括父母”,“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我宁愿不找”,“结婚让我压力山大,我感觉我没有能力把孩子养好”,“结婚就像一把枷锁,限制我的自由与发展,会严重降低我的生活质量,我一个人过,轻松与快乐多了”,“我感觉我妈全部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在于培养我,完全没有她自己,她的人生太悲催了,我(才)不要像她那样活一辈子”,“我知道或了解的婚姻关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对婚姻有拒斥感,甚至恐惧感”,“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太多物质的东西或负面情绪需要我打理或处理,我不要结婚,我不要谈恋爱,我觉得养一只狗或一只猫,更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持有上述诸种想法与观点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年轻人越来越有个性了,主体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了,这似乎有别于以自私和自利为基本特征的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或她们更爱自己了,他们或她们更想成为他们或她们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或许不能说是时代的进步,但似乎也不能说是时代的退步,算是弥散于当下年轻人中的一股潮流。
想要改变这股潮流,绝非易事,但单从一个个想要提高青年男性结婚率和希望尽快减少单身汉数量的村庄看,感觉可以从长计议,尤其从女性对另外一半的期待或需求入手,还是可以务实推进一些具体的工作。
本地女青年为何不嫁本地男青年?抑或外地女青年为何不嫁入本地?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这里有好的就业机会吗?这里有好的学校吗?这里有不错的医院吗?这里存在重男轻女的旧风气吗?这里会对外地嫁过来的女性存在歧视或抱有偏见吗?这里的男人普遍顾家吗?这里的男人普遍心疼老婆吗?这里的男人愿意分担家务吗?这里的男人会照顾与陪伴孩子吗?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吗?
作为一个男青年,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不思进取,或你仗着你老爸有点钱,有点家底,你就甘愿做一个“啃老族”,抑或你天天就知道赚钱、加班,加班、赚钱,衣着上你不修边幅,一天到晚穿“人字拖”,你为人木讷,过于忠厚老实,性格过于内向,平日里寡言少语,更谈不上幽默与风趣,或温柔与体贴,试问,这样的男生,会有多少女生青睐或中意?
总之,让年轻人结婚,整体而言,真的很难,但不妨从女方的需求与诉求入手,在提振村落经济、移除陈风陋俗、提升青年男性社交能力、改善年轻男性精神面貌、增进青年男性魅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作者:姚华松,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南方农村报
